为学习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党史学习教育,6月26日,江西服装学院“红色绣花针”暑假实践团队在井冈山市柏露乡柏露村康远桥,探寻历史及诵读红色家书活动。
阅康远看脊梁铁铸担社稷
康远桥位于井冈山市柏露乡柏露村的溪流之上,始建于清乾降十六年(1751),由永宁县署斥资,长富桥村富绅杨家捐款建成。为石质单孔拱桥,石料用青石打凿而成,桥长20米,宽3.5米,高4.2米,石块间用桐油石膏粘连,两端置有阶梯上下,是宁冈老县城新城通往柏露各山村及井冈山黄洋界的主要桥梁。
过前期的走访调研,团队成员了解到康远桥被当地人尊称的“毛主席的读书桥”。1928年10月起,井冈山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地挑粮运动,井冈山下的税粮集中到柏露乡,经过这座石桥,送往山上的大小五井,支援艰苦作战的红军们。1929年1月,在距桥200米的横店召开了著名的柏露会议,这是中共井冈山前委召开的红四军、红五军军委、边界党,团特委及湘赣边界各县县委的联席会议。会议召开的前一天,前委书记毛泽东、红四军军长朱德来到此桥上,坐在桥墩上商谈会议的一些重大问题。会议期间,毛主席每天早上都会来到桥上看书,思考、酝酿重大决策。
诵家书传精神玉炼照乾坤
为更好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坚持知行合一,传承“柏露”精神。实践团队成员尹可怡、何明东,饱含深情诵读了革命先烈们的一封封红色家书。“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封红色家书为我们还原曾经烽火连绵的岁月,走入到革命先辈的内心。
陈觉临刑前写给妻子的“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并蒂莲”;年仅25岁的方声洞写给父亲的“夫男儿在世,若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奋斗而死,亦大乐也”;王尔琢写给父母的“儿已决意以身许国,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每一封家书背后,都有着一段血泪交织的感人故事,无不字字带血,感人至深。革命烈士们对亲人的愧疚、对孩儿的思念期盼、乐观主义精神、“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悲壮之情,以及对未来的希冀的情感无不一一让人动容。英雄虽逝,浩气长存。他们对革命信念坚定、对亲人柔情似水,为了国家民族大义,以身许国、矢志不移。
革命战士们在慷慨赴义的黑暗前夕,心中柔情与战斗决心相交织,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对祖国强盛的憧憬,化为一封封感情真挚的《红色家书》,成为留给新时代青年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时,我们才真正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意义何在。
而今曾承载了先辈们无数坚韧不屈步伐的青石板上,枯叶铺路、遍地生苔衣。但任凭风吹雨打、岁月沧桑,康远石桥依然挺立保存完好,山川依旧,溪水长流。似一位老人守护着这座红色长村,向路过的游人讲述着,那段激情燃烧的烽火连年月。与过路的柏露村民交谈,谈及康远古桥的历史,谈到井冈山百姓们的坚守,他却说:“尽绵薄之力,表寸草之心”罢了……而其貌不扬的康远古石桥和革命烈士们何尝不是如此,如井冈山的百姓们一般,为了理想信仰及党的事业,默默奉献着自己铮铮铁骨般的脊梁,正所谓:“看脊梁铁铸,担当社稷,精神玉炼,照映乾坤”!
悟“柏露” 践英烈赤心谱新篇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作为新时代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踔厉奋发,坚持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