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先辈足迹,缅怀烈士英雄,感受历史盛衰,担当时代责任。我院20产品本科1班牟美玲同学怀着敬仰之心参观了厦门胡里山炮台。深切感悟革命先辈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向革命先辈致以崇高的敬意,汲取奋进的精神力量,让红色基因融入青年大学生的血脉之中。

胡里山炮台位于厦门大学胡里山海边,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至二十二年(1896)。厦门岛以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在明清时期已被视为八闽屏障。胡里山炮台的克虏伯大炮是德国克虏伯兵工厂1893年生产,克虏伯大炮口径为28生,大炮全炮重量为87吨,膛线84条,炮长13.9米,射程19760米。胡里山炮台地理位置重要,炮台规模较大,各种设备良好而成为了厦门炮台的中心台、指挥台,因此也被称为“八闽门户,天南锁钥”。

鸦片战争期间,厦门岛一度被英军攻陷,石壁炮台被毁,加强东南防务的问题,进一步引起政府的关注。清末,洋务运动兴起,朝廷内部的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建立海军,购买洋枪洋炮,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标。在此背景下,光绪十七年(1891),福建水师提督彭楚汉会同闽浙总督卞宝第题奏获准建造厦门胡里山炮台,继任总督杨歧珍于光绪二十二年完成炮台建设。该炮台与厦门岛对岸的龙海屿仔尾炮台互为倚角,控制厦门港口,是清末厦门要塞的主炮台。
炮台以西洋炮台为建造模式,采用花岗岩砌筑城墙、城垛,炮台火力区之台基则沿袭我国传统的工艺,以糯米饭、乌樟树汁拌灰沙夯筑而成,这种做法的优点在于被炮弹击中后可缓减对人员的杀伤力。炮台原配备德国克虏伯28生大炮2门、15生大炮2门及双轮小炮12门,今仅存东炮位28生大炮一门,长13.13米,口径0.28米,射程16000米,全炮重59888公斤,2000年以现存最大海岸炮荣获“大世界吉尼斯最佳项目奖”。

炮台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1900年8月日本军队在鹭江道一带登陆,妄图占领厦门,胡里山炮台官兵立即将炮口对准鼓浪屿海面的日本军舰,并发出通牒:如不立即撤兵,就把使馆炸平,将军舰击沉,从而迫使日军撤退。1937年10月抗日战争爆发后,日舰在飞机的掩护下进犯厦门,胡里山炮台守军予以猛烈还击,并击中日舰一艘,迫使侵略者不得不退出厦门海域。1938年5月,日军从五通泥金村一带登陆,翌日全岛沦陷。日军占领胡里山炮台后将两门15生大炮运走,两门28生大炮因炮体巨大无法运输而保留下来。
解放后,炮台一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岛部队的驻地。1957年大炼钢铁期间,西炮位另一门克虏伯28生大炮被厦门铁工厂拆卸回收。1984年炮台由驻军移交地方政府开辟为旅游点,2000年被厦门市政府列为厦门二十名景之一。

胡里山炮台完整地保留了始建时期的布局,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南部临海处为火炮配置区。东西两个炮位呈圆形,直径为12米,深陷于台基之下。台基下建有连通炮位的石砌地下暗道。炮位原无堡盖,大炮可作360度旋转。现堡盖系1937年炮台遭日本飞机轰炸后所建。炮台中部为练兵场,其两侧各建一列砖石结构的拱券顶营房。练兵场北侧为一幢两层西式楼房,内设长官厅、会议厅、观察室等,抗战期间二楼被日本飞机炸毁,1997年重建。
通过此次红色走读活动,在胡里山炮台,从锈迹斑斑的炮身上,能够深切感受到厦门独特的海峡战地文化的魅力。直面海防,那一架架铁炮,昭示着中华民族捍卫领土的决心,也传达出守卫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时至今日,这矗立在党史历程中的红色丰碑仍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将红色精神和革命文脉代代相传,推动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路。同时,也鞭策着广大青年奋楫扬帆,赓续前行。

只有牢记历史,才能保持清楚的头脑,从苦难中吸取教训;只有牢记历史,才能让我们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只有牢记历史,才能众志成城,努力把祖国建设地更加繁荣昌盛,才能真正地实现伟大的中国梦!